光环·花园和湖——朗雪波、陈波、唐骁当代作品展
朗雪波、陈波、唐骁(从左至右)摄影:程然
朗雪波访谈
光环、花园和湖:
光环、花园和湖,我觉得挺有意思。我们几个在汤湖美术馆做一个展览,艺术家对于光环、花园和湖的反馈引出艺术家本身的地域性特征,由此形成展览线索带给观众。当展览主题敲定时,从主题上呈现出一个基本面貌并落实到展览本身,以什么方式来呈现展览面貌,其实我是不断思考的。汤湖美术馆的条件很好,可以做状态特别经典的展呈方式,墙面很干净,展出的作品并不需要很多。
光环、花园和湖的组合是一个契机,我们意图通过展览来梳理说明我们的状态。之前程然来我的工作室,我们聊到了展陈方式。我想唐骁、陈波都会有自己的想法。我很期待在展览中呈现一个有趣的展览现场。将作品特征和地域信息作为线索,在展览主题中,预设相应的情境,增加对展览、作品和艺术家的阅读性。所以在展览主题结构上,已经有了基本的格局面貌。我们的工作就是将光环、花园和湖落实到最终的展览关系当中。通过这样的思考,决定了我的哪几件作品将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构与线索。
唐骁也谈到了展览呈现。这是很切题的东西,是专业化的态度。我们并不是把作品拿出来之后上墙,展陈就结束了。每次展览都会有不同的展览线索,包括现场也会不同。做展览,顺着推其实很简单。但是要提供新的解读方式并不容易。通过展览去体现作品在现场间的相互关系,在主题上、逻辑上、思维上的贯穿不容易。
▲ 体积-29 视频截图3分56秒2016年©朗雪波
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征,不同的工作方式。我对不同的创作和展出方式,有兴趣去尝试,其中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,形成新的路径。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,在未知的情况下和空间里展出,不同的限制观看形成对自己与作品的再次阅读,也是给我的一个期待。
光环、花园和湖,是一个完整的情境。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得很诗意,将诗意作为一个表皮或者是一个伪装。用诗意来限制展览,形成了光环、花园和湖本身的格局。展览名称与展览面貌可能契合,也可能差距很大。我觉得展览本身它既然有这样的一个名字,就有着限定于此的逻辑关系。
作品:
我们的作品,在本次展览逻辑中产生了相互照应的关系。此前我们也一同做过展览,展览中的线索又是另外一番面貌。其实我觉得有意思,就是说作品在不同的项目里面,它会产生不同的意义。通过不同的展览解读,然后对于艺术家的阅读就更加丰满。艺术家保持自身的创作逻辑,而新的展览为其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,产生新的语义。那么个展览的这种情境以及整体关系,和艺术家及其创作就会有相应的支撑点。我觉得这个支撑点其实对于展览本身,很重要。
▲ 替身-22 纸面丙烯112cm×146cm2012年©朗雪波
光照带来的阅读有强烈的时间体验,例如早、中、晚观察同一对象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。我不同时间段的作品有很多,有些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展览的,有些作品自己也会觉得不满意,处于停滞的阶段。工作室不大,翻看它们常常是搬来搬去,不同时间段的作品摆放在一起反而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联系。这些遮挡的关系经常也出现在我创作中的状态。收捡创作过程当中的思考的残片,重新组合又形成了新的线路。我所理解的光环也是这样一种时间所指,展览中的生长意涵其实是很真实的状态。这种状态带来的情感印象亦将观众拉回到在展览主线上,我希望把自己的这种状态呈现出来。
我觉得阐释是很重要,它会让作品,在特定的情境下有不同的理解,甚至是我自己看不到的,通过展览项目中的自我发现。这种自我发现就是指作品,它不仅仅是在工作室里面,而要在一个展览空间环境里面,在设定的一个叙述逻辑里面产生,它本身的广度就会放大,我很期待这样的一个放大的广度。对于自己的具体工作,是在我自身的这种思考逻辑里面在产生的。当然,在互动下就会有一些不同的解读,不同的理解。此前在合美术馆做的“6个展”现场,我展出的两组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,其实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。而这些关系只有通过展览现场才可以很清晰地显现出来,然后串联出整体构架。在这个构架上,我觉得我的不是很充分的、完整的作品,以及过程中的作品,有自身的表述状态,而且这个表述状态通过展览现场可以连贯起来,呈现出来。在后面的创作当中,然后不断地去实践、去自我颠覆,或者是自我修复。
花园和湖:
展览呈现了各种不同的状态。状态的不同,并不代表好或是坏,或者对还是错。艺术家在展览当中会有个人化的心境,为自己寻找自己的展览线索。比如说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流,之后怎么做展览,怎么去推进自己的工作,展开得更大。
陈波觉得自己聊天时好像一直用词不准,用词不准,就是一个模糊状态,这也挺好的。陈波展出的作品不要太多,要不然大家都花了。因为一组画,或者一件作品的展出,其实里面很多可看的东西。看陈波的作品需要专注,我看陈波的作品,就是很容易漏掉什么东西。可能他并没有设计到这样的情境,但观众很容易被其创作中的种题材和技法吸引。我觉得这是陈波作品本身的一个观看方式,我只是说大家没有往这个思路上面去想。这里面就会有这种大家认知上面的一些模糊性,当然,专业的人,他就很容易就能够进入到你的这个本质。
唐骁的绘画作品其实可以刷得很匀,那个边缘线可以很平,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?对吧,但是我就觉得唐骁作品中的那种肌理,正好就是他自己需要表达这个东西。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很完整了,我觉得特别好。包括笔触,边缘线相互的这种颜色之间的穿插呀,这个就是他需要的,比那种很均匀的处理方式,会更有力量。这是只有在展览现场才能体会到的。
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:乔杰
陈波访谈
光环、花园和湖:
先说说我,我是个聪明,有悟性,有点头脑的人。可能受教育的程度不够,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,总觉得还有欠缺的地方,但我也没有去补这一课。由大往小说,我对这个世界、对艺术、对艺术史、对我自己,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比较直观与感性的观看方式。我很努力地希望能够窥一斑,见全貌,当然也可能是盲人摸象,但这就是我的感受。我对艺术史的认识是比较粗略的,对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有把握的。探讨自身的语境是我能做好的,或者说慢慢地把我自己搭建成预设的样子,如何构建自己的语境。我不太会去想对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,因为我的艺术创作是很个人的。这也是一个自私的时候,过点小日子总觉得还可以,尽可能努力纯粹地去丰满个人经验。当然也不可能是孤立自己。唐骁对我的观感,给了我一些启发。我也在想他能够总结好,而我与他的差距是不是我的阅读量真的少了。聪明的人,也是需要读书的,我有阅读的习惯,但是读的不够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精准的用词,总是很难做到。现在甚至我的未来的几年,我可能更想的是,能够比较真实地把我的努力呈现出来就行了,这是我的自我评价。
近一年多的时间里,我对唐骁的作品是很挺有感觉的。当时“6个展”的时候,我还跟唐骁讨论,关于他的作品平着刷,刷多少遍,多刷几遍,是不是会更好。他觉得差不多够了,但是多刷几遍,好一点,也不见得是作品有一个多大的改观,作品的重点不在那。朗雪波说别人看我的画,可能会被技巧、塑造、造型,这些东西拖进去,但这个不是别人的问题,因为我可能多少还是有点炫技。我可能不够拙。这是个矛盾,这一点,也许就是唐骁觉得我好像不在那儿的原因吧。他说我很诗意,诗往往是隐有所指的,我对这个评价挺满意。
▲ 漂亮女孩 布面油画90cm×60cm 2016年©陈波
光环、花园和湖,我问唐骁“湖”怎么做。他叙述了他儿时在东湖边的生活,成长过程。慢慢地,我脑袋里就有了一个想象。唐骁近期在北京“刺”个展中展出的作品,我还是很有感受,作品好像挺机械,但我能观察到挺人性的部分。更像一个生态,很规则。也许世界很规则,看一个物质,缩小说是原子、分子、中子、电子。好比雪花飘落,观察它的晶体解构是很规则的。究竟是哪一种生态,不大好说,但是我慢慢地找到了方向。以前我对冷抽象不太理解,因为觉得这太容易了。上大学时我曾经还为此睡不着觉。
▲ 手稿 纸本水彩100cm×200cm2016年©陈波
朗雪波的作品,最集中看的一次,还就是“6个展”那一次。再就是以前他画希特勒的那个时期了。我跟朗雪波认识的时间很长,当时来武汉没多久就认识了。看到朗雪波作品的时候,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基本功不错,但他并不显示基本功,他画的好像很简单,其实那个时候我不太理解,我觉得其实在这点上,他跟唐骁有共同之处。后来从他作品里看到了压迫感和焦虑。说到底,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方式,作品最终呈现的是一种气息。“6个展”时,看到朗雪波的路障,我的理解是淹没在钢筋混泥土之下的人性。
作品:
作品中呈现琢磨不定的模糊性。艺术家能够明确地去呈现这个不确定性,和艺术家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是两回事。首先,创作的状态应该是很明确的,而作品所呈现的状态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体验、个人认知,对世界的个人界定可能就是不确定的,是一种模糊又暧昧,但又充满着一种很浓的气息或情绪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待作品,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,只是说语法或者文法或者语言不同而已。以我的观看经验和成长经历,使得我对抽象绘画对装置,对一些新媒体的技术不是很感兴趣。抽象绘画,像最近展出的肖恩斯库利,我并不是完全不懂,作品有打动我的地方。但究竟是什么打动我,就不像看我看古典绘画,比如我看伦勃朗,我就能头头是道。哪里好,哪里妙,可以讲很多。但是抽象绘画,就一眼,决定这个作品90%的成败可能就一眼就够了。在西方有一套很严谨的一个训练体系对于抽象绘画的训练。在中国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感受,去领悟,显得没有系统。系统原因,可能是导致我个人无法很有章法地表达清楚作品的原因之一。
▲ 舞台 布面油画300cm×200cm×3 2017年©陈波
花园:
我觉得现在的绘画,跟过去还是挺不一样的。技术上,过去我很迷恋一遍完成,很迷恋技巧,很帅。以前也喜欢刘小东,几笔一个鼻子,几笔一个耳朵。但是后来抽象或是材料性的绘画给我一个启发,调同样的颜色,刷一遍、刷三遍、刷八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。所谓的不经意,一次的不经意,两次不经意,和十五次的不经意,也是不一样的。我们可以说每张画都是抽象的,也可以说每张画都是具象。从这个角度上无非就是颜料往上面去不断地去重复。其实我希望这个重复的次数能尽可能的多,但不要多得累赘。恰到好处在我想象中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宇宙,有我想要的这种气场。就是程然说的造境,我可能就想造那么一个境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花园。这是很好的绘画状态,反过来影响你的工作方式。除了构图,从具象绘画上来讲不会有太大变化。原来经常注意衔接,生怕衔接不好。现在可以任何时候停下来,也可以随时开始。
唐骁访谈
光环、花园和湖:
光环、花园和湖作为展览结构,最初是对汤湖美术馆的印象,是三位艺术家在同一个美术馆里面的三空间里面所办的展览。把艺术家的个人印象,从展览的名称上就给出心理投影。光环、花园和湖是很具象的心理暗示。当我们在提到光环时,心中会出现一个光环。这个光环可能是环状的日光灯,也可能是电脑游戏Halo中的环状陆地带。不同的心理图示会给观众一个最初始的印象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理想的花园,怎么摆设这个花园,也会有相应的画面。武汉是一座包裹着湖的城市,成长中和湖相见的经验很有画面感。我们首先为观众制造光环、花园和湖的画面,观众带着自己的假设,走进展厅看到我们的作品,可能会有反差,有似曾相识,也会有其他的交集或是更复杂的情绪。
▲湖/ 装置 玻璃钢、木板、瓷砖、人造草坪 尺寸可变2017年©唐骁
展览中的作品:
这次的作品,和我以往的作品形式,有较大的跳跃。之前我希望我的作品始终还是在绘画的层面上,再去判断问题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此前的立体作品,与之是上下文关系,是在研究空间的问题与观看问题。
▲湖/ 装置 玻璃钢、木板、瓷砖、人造草坪 尺寸可变2017年©唐骁
从空间上来讲,我希望我的作品虽然停留在绘画的层面上去看待问题。但是,它和以往的绘画,又有不同的地方。假设将平面的画布拉出来形成立体的结构,在这个立体结构上的每一个单位面积上,又用绘画的手段去表达,这与之前的绘画建筑是同一初衷。延伸到观看问题,平面绘画在不同空间中移动,从艺术家的工作室,从画架,从墙上到另外一个空间。在白墙上,把这些构置的画面挪到另外一面白墙上,是暂时的终点。在这些空间中,移动去看作品,实际上是在墙上开启了一个个漏斗。当作品放在墙上,它会产生伸进去的幻象。从这面墙看到墙的背后,可能有人,可能有物,故事实际上是发生在墙的背后。站在画面前,我是起点。目光延伸到画面,用经验构筑的三维世界,画面之后所发生的东西,远处的、中间的、最近的这些东西在干什么。用经验和这张画构置世界。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过来的,让墙变成起点,人变成终点。一件立体作品上墙后,墙是主体,像树干,作品是树枝,或是砍在墙面的斧头。树干是完结的地方,它生长出来向人延伸,终点是人。大概两米处,作品有一米的深度,人和作品之间就是艺术家构建的空间和观看经验的状况。
湖本身是抽象的,大家都知道湖是什么,但每个人心目中提到的湖,所见到的景象是不同的。大脑里面所构筑的景象,通常是惯常所见到的湖。汉口的孩子想到的是西北湖,武昌孩子想到的是水果湖,或者是东湖,江夏的孩子想的是汤逊湖。曾经有某个场景,某个时间点对他来说印象深刻,那么这个场景就成其为对湖的印象。这次的作品并非延续之前立体作品。“湖”是我在某个时间对于湖的一个非常顽固的印象,当我想到湖的时候,画面就会闪现到在我的脑海里。空间的占有,和观看的经验,我希望作品是起点,人是终点。
观察经验:
我想象的观察经验,是种距离感,可以是时间的距离,也可以是物理的距离,我希望把这种距离感体现出来。就像湖是巨大的体积。这种体积给人的印象,可以闻到湖水的腥气,可以感受到的湿气,那种风。虽然站在湖边,始终会觉得湖很远。这种距离感再现在展厅里面,展厅的空间是有大小局限的,怎么在有限空间里面体现出这种距离感,是我在这个实施方案时,主要考虑的问题。
光环和花园:
朗雪波,他的绘画给我的观感是非常强悍的,很硬,非常硬,不管是画面当中的这个他所画的人物,或者给予这些人物的光照,这种光照改变了固有色,产生光的颜色,在深色的背景里面,始终是给人紧张的,很硬的,或者上升到某种对抗。作品中也许有政治因素,也许没有,但我想他表达的并不只是政治,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去表达政治。他需要这种紧张感,需要这种光给人的压迫感。光是无形的,但是光往往会给人一种情绪。在强烈的光照下,光会给人非常强大威压,而感觉到自己的渺小,所有的景物都在模糊,甚至于怀疑你所处的位置。那么光在朗雪波的作品里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对象。我们想到光环时,它不是实物,它是情绪,或者说是视觉上的错觉,在遇到一些我们所不可抵抗的或是过于强烈的刺激的时候,产生的自我保护意识。光如何会组成具体的形象呢?既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环,应该是空间所给的限制,更多的是生理上的变化,是收获式的,它是种防御性。陈波的花园。我觉得陈波是很诗意的人,与他交谈往往有种感觉,他也在说话,也在跟你对谈,但是你觉得他不在你旁边。物理上他是在我们身边,但是我觉得他是飘忽的。花园,虽然是很现实的存在,但是它也是很梦幻的存在。每个人看到花园,因为花园中的东西很多,就像程然说的,撒了一堆积木在那里。其中有一块可能是你想找到的,你知道它存在,但总不可能找到。它是种很复杂的结构,就像花园,它有无数棵草。你知道其中有一棵是你想要的。但是他就是在无数棵当中啊,他可能就是给我们在编织这种东西,这是我对他的想法。他的绘画,在画这棵树,或者是在画这个人,我觉得也不是,他的色调给我们的这种感觉。所以,往往当你身处花园的时候,你都不知道看什么东西,花园把你环绕住。逻辑上,它应该在那里,但实际上并不在。
展览信息
光环·花园和湖
朗雪波、陈波、唐骁当代作品展
开幕时间/ 2017年3月11日(周六)下午15:00
展览时间/2017.02.24——2017.03.20
展览地点/汤湖美术馆1、3号厅
策展人/ 王心耀
学术主持/ 冀少峰
艺术总监/ 高鸣峰、顾 蓓
设计总监/ 夏金钟
设计指导/ 张文胜
展览统筹/ 李瑞洪
助理策展人/ 程 然、杨 巍
展览助理/ 郑玉良、车逸豪、宋 瑾
平面设计/ 雷 蕾
公共教育/ 盛 欢
媒体宣传/ 柳国良、李思捷
展览展务/ 彭晓辉、谢 赫、郑玉良